近年来,万全县妇联认真落实省、市妇联“妇女创业促进行动”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探索妇女创业就业新模式,坚定不移强化“三力”,成功建立起妇女创业就业服务新链条。
一、强化动力,让广大妇女想创业就业
有了动力人们才想干事,才会自觉干事,才真正能干成事。在创业就业促进行动中,县妇联通过创建阵地、丰富知识、选树典型,充分调动妇女创业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解决动力不足这一根本性问题。一是创建阵地培强学习力。在宣平堡乡石庄屯村创建全市第一所“农家女书社”,之后,在60%的村相继成立了“农家女书社”。通过资源整合,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妇女之家”全覆盖。以此为平台,对各地妇女群众进行了启发式授课,利用晚上及农闲时间邀请市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及县农林牧部门技术专家进行“定单式”、“储备式”培训350余场次,受益妇女达1.8万人次,开阔了妇女的视野和胸怀,激发了她们的创业热情。二是丰富知识增加创新力。组织百余名女性创业带头人听取了全国著名培训师刘烨主讲的《女性创业的六项修炼》,提升了女性成功创业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承办了“张家口市‘巾帼创业带头人’”事迹报告会,10名巾帼创业头人的真情演讲鼓励和鞭策了全县妇女,激发了她们干事创业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联系对接,成立了由50多名成员组成的“女企业家商会”,并相继举办了金融服务、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建筑房开、农业品加工等内容的专题培训,使全县妇女创新创业进一步融合到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当中。三是选树典型激发原动力。选派涌现出的50多名县级“双学双比女能手”参加市级双学双比女能手例会培训及表彰大会,择优选取6个女性领办的企业成为河北省女性创业促进会会员,其中的1名女企业家被评选为省促进会副会长,1名被评为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相继在“三八”期间举办“百佳巾帼颂”、“十佳巾帼明星”以及“巾帼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大型表彰活动,其中昌花彩兔合作社社长张昌花、科鸿农贸副总经理张爱珍、北燕燕麦副总经理温秀芳等5名女性创业带头人被选送到全国首届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班进行能力提升,张昌花被市委确定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业女青年进行全市巡回演讲,她们的创业事迹在《万全报》“万全广播电视台”“万全妇女网”等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妇女创业实干的动力。
二、强化实力,让广大妇女能创业就业
实力决定一切。县妇联主要通过“项目帮扶”“培育基地”“搭建平台”解决妇女创业就业的发展实力问题。一是项目帮扶。2009年以来,县妇联成功探索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妇代会+妇女”的项目运作模式,相继争取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小额循环项目“德家扶贫”、“沃尔玛”、“母亲创业循环金”、“玫琳凯”以及河北省“温暖援助单亲贫困母亲”项目资金共计229万元,惠及30个村的1038户妇女,辐射带动3000余名妇女脱贫致富。由于该县项目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2月28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秦国英秘书长亲临该县,参加了“河北省玫琳凯母亲小额循环项目启动仪式”,并参观了“妇女之家”手工现场制作室,对万全县创新项目运作模式,通过培训开创全县妇女居家就业新模式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培育基地”。在项目帮扶和选树典型过程中,我们逐渐培育起赵家梁乡香甜瓜种植、王玉庄暖棚养猪、北沙城设施大棚蔬菜等10个县级巾帼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天润、北燕、科鸿等5个市级巾帼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禾久集团天勤农贸1个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培育和成长为全县妇女从事特色种养殖业的实践基地,为她们开办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的科学模板。三是搭建平台。与邮储银行共同举办“邮储送贷 巾帼创业”活动,为女性创业就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新途径;筹备果蔬爱心基地,为义兴堡村兴农合作社与北京沃尔玛超市实现“农超对接”牵线搭桥,为种养殖户寻求销售新渠道;积极联系电子商务企业“京东商城”来我县参观考察,推荐我县“天勤粒粒净”牌糯玉米和“北燕”牌燕麦入驻电子商城和自有品牌销售等合作事宜。这些资金与销售渠道的搭建成为妇女创业就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强化能力,让广大妇女会创业就业
能力问题是成事的关键。万全县把提高妇女创业就业的能力作为关键环节,通过系统培训,让妇女具备干事能力和成事本领。一是实用技术培训常抓不懈。着眼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女农民,聘请农、林、牧等专家针对不同区域妇女的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共计培训女农民3000余人次,涌现出“双学双比”女能手标兵120人。种植能手孙桂花接受培训后结合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掌握了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的技术,并成功尝试了让暖棚甜瓜上架的种植方式,圆了自己科学种植的致富梦,被评为中国首届“最有前途的农村女性”100强。二是就业技能培训常抓不懈。围绕全县发展大局,积极开展以家政服务为主的新型服务业培训,近2000人受益。尤其是利用农闲时节在各乡镇巡回举办了以家政服务、保健按摩和营养配餐为主要内容的“张垣大嫂”培训班共20期,其中近500人通过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已有180余名妇女在北京实现了就业;学员田元翔首先在县城开办了“元翔”家政服务公司,带动50余名妇女实现了就业。三是创业技能培训常抓不懈。为发挥当地妇女心灵手巧的特长,举办“手工编织”中国结、皮毛缝制以及手工串珠培训班共10期,120余名妇女在东桥街和西红庙村成立了加工联系点,在全县开创了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妇女居家就业新模式;在阳门堡等7个村的100多名妇女中引入棒针织毛衣技术,每人月增加收入300多元;在东湾等80多个村2000多名妇女中发展了地毯电针加工业,她们的产品远销到美国、新加坡等地;被评为“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的旧堡村的戏装加工,由于龙凤刺绣图案精美、作工细致,受到全国各地戏剧组、影视剧组的青睐;北沙城村刘春梅夫妇在参加了妇女创业就业推介会后,眼界迅速开阔,带领50多名妇女制作喜庆吉祥的红灯笼,年销售量达10000多只,遍布全县11个乡镇以及张家口市大小土产批发部。目前,在全县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居家式大小作坊达200多个,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精、由优到特的妇女手工业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