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
万全县家庭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事地毯加工的家庭手工业者达到近2000人,专门用于出口的棒针毛衣加工遍及11个乡镇,从事棒针毛衣作业的妇女超过2000人,村村都有裁缝,从事个体加工的裁缝达到500多人,川区种植水稻的村每到冬季妇女们在家里手工编织稻草帘,北沙城乡周家河村的灯笼制作、旧堡村的戏装、万全城的饹馇、赵家梁的豆腐干等远近闻名。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的提高和时代的进步,裁缝等手工业者和一些传统的匠人逐渐没了用武之地,从事地毯、棒针毛衣加工的也因为不满意收入而纷纷退出。目前,全县形成规模的妇女家庭手工业以安家堡乡地毯加工(从业人员300余名)、旧堡乡的戏装缝制(从业人员有50余人)、万全镇的皮毛缝制(从业人员有50余人)和北沙城乡的灯笼制作(从业人员有30余人)为主。有零散分布于各乡村的1000余名妇女做过十字绣,200余名妇女做过手工编织中国结和穿珠工艺,但大多数是一种自我消费行为,有50余人把十字绣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来经营。她们人均月收入在800—1500元,主要依靠订单销售。旧堡乡戏装年利润在10万元左右,年上缴税款6000余元,目前已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审批当中。
二、多措并举,推动家庭手工业发展
县妇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鼓励全民创业、优化发展环境的中心工作,全力助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一是成立妇女创业指导中心。县妇联按照“市场引导、需求结合、供需对接”原则,建立妇女创业指导中心,聘请20余名创业导师,以覆盖全县村(社区)的“妇女之家”为阵地,相继举办以手工编织中国结、十字绣、皮毛缝制、手工穿珠为主的技能培训班35期,培训妇女1800余名。在万全镇东桥街、孔家庄镇西红庙村形成了妇女手加工作坊联系点,开创了妇女居家就业新模式。二是举办手工文化艺术作品展。连续两年举办全县妇女儿童手工文化艺术作品展,吸引全县各阶层各行业的400余名妇女积极参与,展出包括戏装缝制、十字绣、手工编织、手工穿珠、书法、美术等艺术作品1000余件,接受包括中国妇基会秦国英秘书长在内的领导干部群众3000余人参观,得到广泛赞誉,在全县形成了浓厚的妇女手加工创业就业氛围。三是实施帮扶计划。参与实施全省家庭手工企业牵手帮扶贫困户计划,推荐我县的旧堡乡戏装缝制和北沙城乡灯笼制作列入帮扶企业。帮助11个贫困村与省内外的家庭手工业企业取得联系,企业通过培训、代销、来料加工、信息服务等途径开展对口帮扶,推动广大妇女实现就近居家灵活就业。
三、家庭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市场疲软,订单减少,需要的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使得产业规模逐步缩小,如安家堡乡的地毯和旧堡乡的戏装。二是产品有市场,有销路,但因资金短缺,无法扩大规模,几年来只能原地踏步,没有大的发展,如北沙城乡的灯笼制作。三是因缺少公共服务平台,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形不成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如零散分布于各乡村的十字绣。
四、家庭手工业发展对策
一是建立妇女手工编织示范基地。依托基地,吸引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智力资源,让她们到基地来实践,来开发创意产品,培养新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的骨干队伍,实现基地发展和促进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双重效益。二是成立妇女手工业编织协会。在实施“家庭手工企业牵手帮扶贫困户计划”的基础上,发挥企业家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加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三是开发富含新意的妇女手工编织产业。以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为契机,将妇女手工编织业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与张家口旅游业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别具特色的、与时俱进的妇女手工编织产业。
|